宁波人心目中的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特大喜讯传到她的家乡:宁波沸腾了。
“人们奔走相告这一无比激动与喜悦的消息,因为这是中国的骄傲,宁波的骄傲,中医药人的骄傲。”宁波市中医院院长崔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国人骄傲引热议
宁波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处主持工作的副处长王涌告诉记者,宁波市委、市政府和宁波市中医药学会、宁波市中医院在第一时间分别给屠呦呦发去贺信,高度赞扬她热衷奉献、报效祖国和为振兴中医药的时代精神,并邀请她到故乡宁波来做学术讲座。
崔云说,这几天宁波市区农村的卫生、中医药系统,屠呦呦成了人们颂扬和热议最多的人物。
出于对屠呦呦的无限崇敬,这几天,宁波市的市民带着小孩纷纷自发到屠呦呦住过的老宅——宁波海曙区开明街26号屠呦呦旧居门前,合影留念。一下子,屠呦呦住过的老宅被广大民众关注起来,于是,管理物业的保安对此处进行24小时巡逻。
“姚宅“是开明街上仅存的民国初年建筑,主体建筑由前厅、大厅、正楼和后屋组成,保存完好。这所宅院走出过两位名人,除了屠呦呦,另一位是她舅舅姚庆三,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
可亲传颂遍乡邻
崔云说,宁波人对屠呦呦有许多可亲的传颂。屠呦呦的父亲是中医,治病救人。屠呦呦自幼就受中医药熏染,还跟随父亲去采过草药。屠呦呦是家里的独女,其他都是兄弟,父母很宝贝她。她的名字是父亲取的,来自《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
“屠呦呦幼时很普通,衣着朴素,在同学当中不是特别引人注目,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近日,浙江《都市快报》“特别报道”屠呦呦时这样描述,并称“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十分严谨,兢兢业业。她是个执着的人,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但一直都很低调。”
记者了解到屠呦呦在宁波中学的班主任、宁波市政协原主席、94岁高龄的徐季子老先生对屠呦呦获得诺奖后的感言:“屠呦呦,优秀、幽静。老师们都很喜欢她。”
据了解,屠呦呦和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的老伴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育有两女,长居北京。
苦尽甘来获赞誉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疾”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多被打成“右派”的年代,时年38岁的助理研究员屠呦呦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为了不影响“523”项目的实施,屠呦呦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一位宁波朋友告诉记者,他从当地报纸上看到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一些细节:当年困难,屠呦呦科研时要啥缺啥,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平房里用土法提炼。为了保证疗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先拿自己实践,亲自“探路试服”以身试药。他认为,没有不畏艰难、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信念,屠呦呦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王涌说,在宁波人眼里,85岁高龄的屠呦呦不仅是中国科学家的楷模,她还是一位恋旧的人。屠呦呦曾托她高中同班同学拍下她曾在宁波居住过的老屋照片,寄到北京给她。2012年,宁波效实中学百年华诞前夕,她曾以《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专赠母校。她在北京,经常参加“效实”校友会活动。效实中学建校75周年庆典时,屠呦呦还与先生一起前往母校参加典礼并捐款。
记者电话采访了宁波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王仁元,他表示,在宁波卫生系统即将掀起一个以屠呦呦为榜样,广泛深入学习屠呦呦精神的热潮,促使进一步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把中医药推向世界。
(责任编辑:姜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