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时间:2015-05-28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随着规模的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健全,1985年更名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995年经省编委批准又加挂了“黑龙江省中医医院”的牌匾,更促进了该院中医医疗优势的发挥,使我院成为一所科研与医疗并举,又具有中医研究生培养能力的中医特色明显的省级中医综合性医院。

1基本情况

我院现有职工54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46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4。67%,主任医师28人,研究员6人,副主任医师113人,中级职称以下人员317人;编制床位300张,实际开放床位335张;医疗部分设内、外、妇、产、儿、骨、针灸、推拿、皮肤、肛肠、急症等一级临床科室14个,肾病、心病、脾胃、呼吸、脑病等二级专业分科12个,中风、风湿、结石、心肌炎等专病诊室17个,一大批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基本可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我院还拥有中医、中药和针灸三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通过了“三级甲等医院”验收。1998年被省政府精神文明办授予“黑龙江省直精神文明标兵单位”称号,1999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全国中医肾病治疗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剂型改革基地”验收,心血管科成为“黑龙江省中医心病治疗中心”,针灸、脾胃病成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九五”期间,该院连续三年荣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振兴经济三等奖”,2001年被先后确定为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首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近日我院肾病专科又再次被认定为“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心血管也被确定为“全国中医心血管病医疗中心”。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使我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而且摆脱了困境,步入了良性运行的发展道路。

从1995年开始,在大胆实施医疗系统分配机制全面改革的同时,就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医院的现状,并根据中医医院的特点制定了医院发展框架,把抓内涵建设放在工作首位,认识到如果搞大而全,使各科室发展齐头并进,不但缺乏条件和实力,而且关键会削弱甚至丧失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必须在“专”字上下功夫,要以“一专”带“多能”。这个突破口就选在发展肾病专科上。因为肾病专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专长,不仅有一个梯队比较合理的专家群体和系列专科药品,治疗专病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肾病专科的70张病床占当时全院总床位的近1/3,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良好的基础,发展潜力极大,如果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到肾病的专科建设上,把专科的功能发挥好,那就是我们打出去的有力拳头,就能成为我院发展的源头活水。从1994年起,我们集中了全院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专科专病建设的要求进行了系统、规范化建设,经过充分论证,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中、远期发展规划,床位由原来的70张扩充到130张,占当时全院总床位数的64%,病区由2个增加到3个,并通过多渠道筹资,购置了大量肾病诊治设备,并建立了独立的肾病中心实验室,提高肾病诊断的准确率,。由张琪教授担任技术顾问,王铁良主任医师等一批有30多年肾病治疗经验的专家、教授和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张佩青主任医师等中青年专家为业务骨干,成为全国中医医院中技术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肾病专科,199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中心建设过程中,在保证人员、资金、设备给予倾斜的同时,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分工明确,医院负责组织制定和指导落实中远期规划,协调沟通,全程监控医疗费用,确定可控制单病种和掌握单病种的确诊率、中医药治疗率、治愈好转率及单元床位和各级医师的人均经济指标的监控,做到宏观指导进的去,不脱离各病区的实际,因病区、因人、因事区别对待,灵活处理,不违背大原则,定期整理病区反馈的建设发展意见,及时调整和补充阶段建设内容,并按计划组织落实;微观管理出的来,不受科室日常工作的约束,给科室一定的自主权,使医疗、科研、教学指标符合实际,有的放矢,便于随时掌握科室建设情况。中心的3个病区则根据各自治疗病种的不同,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制定相关单病种的诊断标准、入出院标准、诊疗常规、疗效标准,提出人才培养建议和人选,确定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引进、落实方案,通过各种方式掌握肾病方面的最新学术发展动态和学术交流,积极投标争取承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并获得省部级2等以上科技进步奖。经过3年的建设,我们在研究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衰尿毒症、肾病综合征等病种上都取得了明显进展,诊疗效果居全国领先水平,不仅一般性的肾病检查治疗手段完备,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而且肾病中心实验室开展的如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双链DNA、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和指甲肌酐检测等技术属国内领先,省内只有我们一家可以开展。在一些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和临床诊疗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已经承担省部级课题5项,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可以说同级西医院的诊断治疗手段我们掌握,他们没有的方法我们不仅有,技术领先,而且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来我院就诊的患者有35%以上是从省级各大医院转来的,另外省外患者也超过了26%。1999年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验收,成为全国5所中医肾病治疗中心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心的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床位增至140张,占全院总床位的41.79%,全年床位使用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年门诊量占全院总门诊的39.43%,目前我院开展的肾活检技术也比较成熟,且成功率100%,例数仅次于哈医大二院,居我省前列。到2001年,仅肾病中心的年业务收入就达1326万元,占全院业务总收入的31.78%,初步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2特色研究

肾病专科的建设经验,也为我们抓好其它在省内有一定优势的中医专科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我院心血管科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规模,在用药和疗效上有特点和影响,是东北三省胸痹协作组组长单位,“黑龙江省中医心病治疗中心”,由于我院人、财、物力有限,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得益于肾病专科建设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将一部分力量又投入到心血管专科建设上,不仅合理地调配了人员、设备,增置专科设备,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培养后备人才,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近日也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审遴选,被列入全国重点专科项目建设范围,同时针灸科也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

通过重点专科建设,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针灸、脾胃病、妇科、皮肤科等专科迅速崛起,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和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对外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我院新兴的骨干科室。专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又可以使我们把精力转移到健全医院的综合服务功能上,恢复建立手术室、麻醉科,开设口腔科、眼科、产科及各种专病诊室,利用设在我院的“全国中药剂型改革基地”,将临床应用成熟的协定处方加工成袋泡剂、颗粒饮片、颗粒微丸、口服液、气雾剂、涂膜剂等院内制剂近百种,其中重点专科制剂占63%,促进了新药开发,也带动了我院中药研究所的发展。我院在承担哈尔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专科优势也使我们受益匪浅,肾病、心血管病等专科病种占全部就诊人次的58。48%,而且一些县、市的医保局主动与我们联系,将我院列入医保定点医院。这将促使我们要把这些专科建设的更好,把医院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的更全,发挥好我们在承担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重点专科建设,使我院的中医特色更加突出,目前我院的中药使用率达70%以上,中医药治疗率也大幅度提高,单病种中医药治疗率接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的标准。

通过重点专科建设,使我们在诊治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治疗手段更加完善、规范,人员技术力量更加雄厚,学科梯队更加合理,后备人才更加充足。经济效益更加显著,目前重点专科的业务收入已占全院总收入的67%以上,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真正成为我院乃至我省中医专科的骨干,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通过重点专科建设,也使我们体会到中医医院的发展在现阶段要结合中医的特点和医院的实际,走“大专科,小综合”之路,要充分体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病有专药”,才能突破一点带动全局,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为了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医药卫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抢抓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中医专科建设上下大力气,做好文章,做大文章,不仅使我院的中医特色更加突出,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综合能力,服务领域更宽,社会与经济效益更加显著,每年都能跨上一个新台阶,业务收入以24。12%增长,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年业务收入由1994年的不足700万元 ,上升到2001年的4174万元,使我院由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大难单位,一举跨入我省中医战线的先进行列。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级领导和兄弟医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与国内、省内一些先进的中医医院相比,在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新的一轮专科专病建设中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另外还有许多难题摆在我们面前,阻碍着我们的发展,但我们有决心认真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戒骄戒躁,克服困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